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今日开通,完成洲际视频通话
2017-09-30
2835
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一行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北京控制中心暨星地一体管控枢纽,现场听取了“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的工作汇报后,宣布“京沪干线”正式开通。随后,白春礼使用量子加密视频会议系统与安徽省省长李国英进行了通话,并与济南、上海、南山等分会场进行了现场通话。
洲际量子保密通信示意图
白春礼在现场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和奥地利地面站的卫星量子通信,与奥地利科学院院长安东·塞林格教授进行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下午好。”白春礼向万里之外的塞林格问候,而塞林格的一句“早晨好”则令在场的嘉宾笑了起来。在通话中,塞林格对中国科学家近期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卓越成果表示祝贺,也对进一步加强两国在量子领域的深度合作提出了希望,同时表达了对中国即将到来的国庆节日的衷心祝贺。两位科学院院长的实时对话,只会让有基于量子安全权限的人听到,世界上绝不会另有人能偷听到。在下午的活动中,白春礼指出,我国在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对量子通信在金融领域以及大数据、远程视频会议等业务方面的成功应用表示赞赏。
“京沪干线”项目情况
“京沪干线”项目是2013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由中科院统一领导,中国科技大学作为项目建设主体承担,由安徽省、山东省、合肥市和济南市共同配套投资建设。2016年底项目完成了全线贯通和星地一体化对接,2017年8月底在合肥完成了全网技术验收。
据潘建伟介绍,建成后的“京沪干线”,实现了连接北京、上海,贯穿济南和合肥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网络,通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兴隆地面站与“京沪干线”北京上地中继接入点的连接,真正打通了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的链路,并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奥地利地面站的卫星量子通信,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洲际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全线路密钥率大于20kbps,可满足上万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量子卫星兴隆地面站到北京接入站点全线密钥率大于5kbps,可满足基本数据通信需求。业务应用方面,已实现北京、上海、济南、合肥、乌鲁木齐南山地面站和奥地利科学院6点间的洲际量子通信视频会议,交通银行京沪间远程企业网银用户的量子保密通信实时交易等应用示范。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的安全通信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并持续保持着其优势地位。潘建伟认为,我们的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比国外领先了4-5年。
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链路示意图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首次将量子通信的安全距离突破百公里,2016年又将安全距离突破到404公里,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点到点光纤量子密钥分发,提出并实现了可实用的可信中继方法,保证了城际量子通信顺利实现。
专家指出,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完美对接,预示着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已经形成,未来将以此为基础,推动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国防、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王小龙
审核:管晶晶